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广西钦州市的定位与发展战略

搜狐焦点钦州站 2019-07-10 11:09:06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“一带一路”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,广西钦州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节点,具备了构建枢纽型门户城市的有利条件,但也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以及自身经济实力、港口带动作用、产业竞争力、综合交通的制约。

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广西钦州市的定位与发展战略

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来的。重点是贯通欧亚大陆,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,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。从国际层面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有利于联系起东盟、南亚、西亚、北非、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,形成南海、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经济带,最终实现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。从国家层面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是我国新形势下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、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。从地方层面来看,广西钦州市作为后发展、欠发达地区,扩大开放开发是其发展少有出路。而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必然是钦州释放“海”的优势、做足“通”的文章 ,形成“群”的合力的首要选择。

一、钦州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定位2015年,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:“‘一带一路’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,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,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—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,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,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,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。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,广西发展这盘棋就走活了”。这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了广西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,钦州拥有与东盟国家传统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优势,是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发源地和始发港之一,具有背靠大西南、面向东南亚、连接粤港澳的区位交通优势,具有推动海上互联互通的天然深水良港和区域国际航运优势,具有促进开放开发的保税港区、整车进口口岸、高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中外两国政府合作共建园区平台优势,应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顺势而为,结合广西的“国际大通道、战略支点、重要门户”的定位,发展海上依托东盟面向东南亚,陆上服务西南、中南的枢纽型门户城市,形成海陆统筹、江海联动、边海协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。

二、钦州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当前,从国际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的区位早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,不少国家早已或明或暗进行布局,美国的“亚太再平衡”和“印太”地缘战略;日本的“东亚共同体”和日本—湄公河伙伴关系;印度、伊朗、阿富汗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建设行动;巴基斯坦、伊朗、土耳其的“通道”建设战略,无不显示争取丝绸之路建设主动权的激烈竞争已然拉开序幕①。从国内来看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上升为国家战略,各省区为抢占发展机遇纷纷出台相应的开放策略。虽然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将广西列入西南地区的建设重点,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,广西的海上优势比不过广东、海南,陆上优势拼不过云南,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两线作战的状态,海陆统筹的集成合力尚未显现。从钦州来看,枢纽型门户城市建设除了受到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,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发展的掣肘。1.综合经济实力不强。2013年钦州的GDP为753.74亿元,仅相当于南宁 (2803.54亿元)、柳州(2010.05亿元)、桂林 (1657.9亿元) 的26.89%、37.5%、45.44%。与深圳、宁波、泉州等港口城市相比,在经济实力上,2013年 钦 州GDP仅 为 其 的5.2%、10.57%、13.15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其的22.43%、15.28%、20.74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其的5.55%、9.2%、12.6%;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仅为其的2.6%、2.7%、11.83%。2.港口带动作用不强。在港口规模上,钦州港域现有的泊位主要为散杂、通用、多用途泊位,大型船舶到港常需减载才能靠泊,码头泊位、航道、锚地等级偏低;在港口能力上,与深圳、宁波、泉州等港口城市相比,2013年钦州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其的27%、11.47%、53.88%;集装箱吞吐量仅为其2.5%、3.3%、31.89%;在码头管理上方面,还存在多种权属码头业主的各自为战;在口岸通关上,口岸检验设施设备和生活配套不完善,统一的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尚未建立;在集疏运上,港口铁路专线少,管理多头,运能不足,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相互混杂,集装箱干线与高速公路网和铁路与公路之间快速疏运通道有待完善。3.产业竞争力不强。钦州经济拉动主要来自于石油加工业、造纸和纸制品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规模以上工业,而2014年钦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262家,其中亏损企业44家,亏损面达到16.3 %。盈亏相抵后亏损10.56亿元,同比增加亏损13.21亿元,其中石油加工行业亏损30.89亿元,同比增加亏损16.96亿元。此外,造纸行业、铁合金冶炼行业、制糖业等支柱行业的亏损面或亏损额也依然较大。同时,钦州工业增长缺乏后续投产项目支撑,新投产的工业企业少、规模小,对工业增长贡献力有限。2014年全年新投产企业仅有12家,实现工业产值18.1亿元(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仅2家),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1.54.综合交通能力不强。一是铁路运输能力有待加强。北部湾港货物60%以上需要铁路集疏运,但是现有的湘桂、黔桂、南昆铁路干线、沿海铁路运能已趋饱和。截至2014年12月,沿海铁路完成货物发送4734.5万吨,其中钦州港完成995.7万吨,还不到港口实际吞吐量的1/3④。二是公路运输整合力度有待提高。2013年钦州公路里程密度为56.64公里/百平方公里,虽然高于广西(47.05)、全国平均(45.38),但是与广东湛江(174.54)、茂名(136.67)相比,还相差甚远。再者,公路管理机制尚不协调,公路信息化程度不高,公路等级低,乡村公路建设滞后,也影响整个路网配套作用的发挥。三是航空运输综合能力有待提高。钦州目前没有机场,航空运输主要是依靠南宁和北海机场,而南宁机场通往华北、东北方向的航线较少,仅有的航线很多需要转机或者经停,国际航线较少;而北海机场由于与南宁机场区位相似、功能严重趋同,综合利用率不高。

三、钦州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发展战略

(一)强化区域综合实力,成为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一定地区内经济活动的枢纽,对于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方向、规模、速度和水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。钦州要成为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,就必须加快扩大城市规模,大力提升城市功能,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。1.强化中心城区建设,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。一方面,主城区按照东进南拓、向海发展,加快河西地区的改造和完善,河东地区的新城市中心建设,打造城市的行政、文化、商业中心,临港产业配套工业、加工制造业基地。另一方面,滨海新城按照“通江达海”、港城联动要求,加快白石湖中央商务区、沙井岛滨海旅游及创意研发区、辣椒槌生态居住区建设,打造北部湾沿海生产性服务中心;文化、体育、技术培训服务中心;滨海宜居新城。2.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,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。依托钦州临港重化工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、重大项目,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、高技能人才集群,建设产业人才小高地;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,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、东盟国家人才交流合作,坚持以项目为依托,建立引进国内外专家智力长效机制,加大研发机构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支持力度,打造高层次、国际化人才小高地。3.加快历史文化提炼,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。利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刘永福、冯子材故居优势,深度挖掘岭南古城的文化内涵,加快广西北部湾博物馆、千年古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一批省级、高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以文化产业为抓手,扩大与中南西南、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互动,提升钦州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。

(二)推进海上互联互通,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港口作为内陆通向海上的门户和节点,必须要有陆上的集疏运体系为配套,才能将海上货物运到内陆或将内陆货物运到海上。钦州应加快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的建设力度,大规模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出海大通道,构筑中国—东盟港口城市互联互通网络,形成以钦州为中心、连接西南中南地区和东盟国家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。

1.加快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的建设,打造区域国际航运中心。(1)扩大港口规模。大力推进5亿吨大港建设,全面建成钦州港30万吨级支航道、金鼓江航道、国投钦州煤炭码头等项目,加快建设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栈桥工程,金鼓江12-17#石化码头,大榄坪南作业区9-11#集装箱码头,三墩作业区二期扩区,满足5000TEU、吃水在14米以上的第五代、第六代集装箱船通航需要。加快铁路支线建设,完善各港口码头作业区的铁路、铁路港前站和码头装卸设施设备,完善港口码头集疏运配套设施,解决铁路连通码头作业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(2)强化港航联动。以钦州港为核心,推动泛北部湾港航联盟,加强与中国沿海、中国香港特区及东盟主要港口的合作,开辟国际远洋航线,开拓运输市场,扩大钦州港海向腹地覆盖范围;主动对接珠江—西江经济带规划,加快与昆明、成都、重庆、贵阳、衡阳、南宁、柳州等腹地城市合作建设“无水港”,在港口后方发展外向型采购贸易体系,形成港口、物流与产业、商贸之间的良性循环,实现西江黄金水道与钦州港口的全面对接和良性互动。(3)完善港航服务。积极参与六市通关一体化建设,出台促进口岸大通关和支持集装箱运输的政策措施,组建电子口岸建设运营主体,加快建设钦州“电子口岸”,推进与西南中南跨区域通关、中马“两国一检”查验新模式。同时加快“一站式”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。积极引进大型航运公司、物流公司和现代服务企业,在传统的口岸联检、船务经纪、船舶登记、租赁、零部件供应、货物代理的基础上,创新开展港口海事融资、培训、仲裁以及海上保险、船舶交易、航运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,打造航运服务产业链。(4)健全港口运营。加快港口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分离,港口公益性项目由政府统一采购;经营性项目鼓励外来投资,充分发挥北部湾港务集团作用,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港口运营公司,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钦州港口投资运营,延伸和完善多元化航运服务体系。

2.加快立体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互联互通的物流枢纽。(1) 完善国际运输通道。重点完善广州—南宁—凭祥(友谊关)国际运输通道、珠三角—钦防—东盟国际运输通道。协同推进“中国东兴—越南芒街—下龙—河内”、“中国凭祥—越南谅山—河内”等跨国高速公路;“中国防城港—东兴—越南芒街—下龙—海防—河内”、“中国南宁—凭祥—越南同登—河内”等跨国铁路;水口河二桥、中越边界北仑河二桥等跨国桥洞,以及南昆铁路增建二线、兰州—(西安)—重庆—(成都)—贵阳—南宁的快速铁路通道建设,实现“一带一路”的融合贯通。(2) 完善省际运输通道。重点完善华中—南宁—钦防运输通道、华中—玉林—北海运输通道、昆明—南宁—钦防运输通道、贵阳—南宁—钦防运输通道建设。协同推进南宁—百色—昆明以及南宁—河池—贵阳高速公路建设。(3)完善区内运输通道。加快沿海高速公路扩建、贵港至合浦、南宁(苏圩)经钦州至北流(清湾)等高速公路钦州段以及南宁至钦州、灵山至浦北、浦北至钦州港以及公路建设,完善区域纵横交通通道体系。(4)完善航空通道建设。完善以钦州作为“始发港”,货主在钦州完成交货,并办理报关、报检等手续,货物通过“卡车航班”运抵南宁或北海机场办理中转手续出港的“虚拟机场”的同时,加快钦州的北部湾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建设。

钦州保税港区卡口-许志干摄

(三)增加跨区域交流合作,成为区域产业集聚合作区国内外实践表明,加快产业集聚,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。钦州应以国际、省际园区合作为契机,密切产业合作机制,成为面向东盟辐射服务西南中南地区的产业高地。

1.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合作,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。制造业的发展是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。钦州应以临港大工业合作为引擎,推动石化、先进装备制造、粮油食品、造纸及木材加工、现代冶金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产业板块集群发展。其中石油产业着眼于大炼油、大乙烯、大芳烃、基本有机原料、合集聚基地成材料、精细化工等产业合作;装备制造业着眼于汽车整车、新能源汽车、新型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、船舶修理、船用设备和配套产品、船舶技术研发及售后服务产业合作;粮油食品业着眼于整合油脂加工企业,优化提升粮油食品加工业,丰富产品种类,延长产业链。造纸及木材加工业着眼于高端包装、印刷、生活纸制品以及高档家具、木制工艺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。现代冶金产业着眼于进口资源加工及新材料合作;电子信息产业着眼于新型显示、高端电子元器件、汽车电子电器、数字音频产品等信息产品合作;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海洋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等产业合作。

2.加快高级现代服务业合作,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,也是城市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钦州应以现代服务业合作为重点,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,构筑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。一是在现代物流业方面。港口物流着眼于集装箱联运与国际中转、运输航线等合作,形成临海产业上下游之间各自分工与配合;商贸物流着眼于大型商品交易、展示、中转设施合作。二是通讯业方面。邮政、快递、电信服务,着眼于跨境交付、境外消费、海外商业存在。三是金融业方面。银行业着眼于跨境信用和融资,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,跨境银联体打造等合作。保险业着眼于资产保值增值型产品、特殊性保险业务产品开发等合作。证券业着眼于发行债券、开发风险管理产品等合作。四是旅游业着眼于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,重点推进滨海特色的旅游业,国际旅游线路,海岛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开发,形成滨海观光休闲度假的区域品牌。五是新兴服务业着眼于释放ECFA、CEPA、CAFTA等双边或多边服务贸易政策效应,引进港澳台及东盟国家企业入驻重点园区的专业服务业集聚区,重点推进服务外包、文化创意、会展、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合作。

3.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,建设现代农业高地。钦州和东盟国家农业资源丰富,具有较高的合作意愿和趋向,应以农业产业化合作为目标,提高农业发展水平。农业着眼于粮食生产与贸易、农机产品、生物制药、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多层次国际合作,重点对接东南亚的木薯、木材、中药材、棕榈油、水产品、天然橡胶等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业,不断延伸钦州热带亚热带名特优水果、奶水牛、大蚝、对虾、龟鳖、速丰林等特色农业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渔业着眼于建立常态化的渔业合作会谈机制,协调推进良种繁育、养殖生产、鱼料、饲料加工以及产品质量检验等合作。加快远洋渔业基地、海洋渔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,中国—东盟海产品产业合作暨交易平台、中国—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建设,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、教育培训、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等领域合作,重点开展渔业人力资源培训,不断完善国际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。

(四)构筑开放开发平台,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国际门户1.整合平台资源,加快向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区转型。应对现有平台进行明确定位,形成集成合力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定位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先行示范园区;钦州保税港区及整车进口口岸定位为区域性物流中心、出口加工基地;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以石化、装备制造、造纸等大型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北部湾先进制造业基地①;川桂、湘桂临海产业园定位为西南中南企业走向东盟的示范平台。同时,根据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区申报范围,加快推动钦州保税港区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、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监管模式、金融创新、贸易和投资合作、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创新,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、融资租赁、大宗商品交易、离岸金融和海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,建设面向东盟、与国际自由贸易港体制机制及政策全面接轨的贸易和航运自由港,打造成为中国—东盟合作的新平台。2.完善项目配套,加快中国—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钦州基地建设。重点开通钦州港至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班轮航线,加快推进中国—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及海洋气象监测预警基地、海上搜救中心、水上训练基地、港航金融结算中心等配套项目。同时,应争取国家层面的中国—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补助资金,加快组建中国—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秘书处,并将中国—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纳入中国—东盟交通部长会议议题及中国—东盟互联互通委员会协调机制。3.发展“飞地经济”,加快合作园区的共建共享。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基础上,依托新加坡电子、化工、生物医药、资讯与传媒、物流、金融等多个产业优势以及集装箱码头、物流管理、运作模式以及先进物流技术、人才优势,通过“两国双园”模式,探索新加坡在钦州建立专属产业园区;在川桂、湘桂产业园区的基础上,依托重庆汽车工业和河南、湖北钢铁、矿产、机械化工产业优势,通过“双省(区)双园”模式,探索这些省(市)区在钦州建立专属产业园区;在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上海、广东自由贸易区的外溢效应,探索在钦州建立“人民币跨境结算试验飞地”、“粤港澳一体化合作飞地。

(来源:东南亚纵横,冯娟)

4200元/平方米

在售 普通住宅 塔楼 高层 公园地产 潜力楼盘

河东新区钦州市河东新区龙祥路8号 查看地图

2013年09月14日 70年

二居 三居 四居以上 |91-354 m² 全部户型

400-156-0036 转 397831
微信扫码拨打
微信扫码,快速拨打
我要看房:近期看房活动,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49人报名
立即报名

 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